快速通道

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 页 > 快速通道 > 乡村振兴 >正文

“党建365·丹心仁心匠心”品牌创建系列(三十)| 织就健康乡村振兴路 彰显教育担当新作为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孟晓彬、李茜 浏览次数:

自2021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以来,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教育为笔、以健康为墨,在黔贵大地的田野乡间,默默书写着一所高校的担当与温度。学院党委把“党建365·丹心仁心匠心”党建品牌牢固树立在帮扶工作一线,全面推动教育帮扶、健康惠民、人才支撑、产业驱动、文化振兴。他们不仅“授人以渔”,更以职教之光点亮无数家庭的未来,以医疗守护筑牢乡村健康的根基,以产业活水浇灌致富的希望。

从台江县、纳雍县、从江县的专业建设,到龙里县洗马镇的菌菇、药材、鱼苗产业;从一位位教师扎根一线的动人故事,到一亩亩良田、一个个合作社的丰产增收——这是一条靠“党建引领、教育赋能、健康筑基、产业带动”织就的健康致富路,也是一段关于陪伴、成长与改变的乡村叙事。

01 教育帮扶,筑牢战略基础支撑

教育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五个振兴”的重要方式。贵州护理职院高度重视教育帮扶工作,建立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双组长,党委定期研究部署教育帮扶工作。几年来,学院合作中职院校从8所增至16所,帮助2所院校建成、建优护理专业,捐赠设备30余套、图书1463册,获锦旗、感谢信以及媒体报道150余次。

学院领导班子同样坚持一线工作原则,定期深入帮扶点开展调研指导、走访民情、座谈交流等。2021年以来,学院领导先后100余次赴各帮扶点走访调研,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实地指导产业发展,为帮扶工作把脉定向。2023年,学院成功获批立项“贵州省技能贵州行动计划省级乡村振兴学院”项目,以此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2730E

党委书记蒋红梅在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调研水产养殖项目


02 人才支撑,激活振兴源头活水

学院党委致力于乡村人才振兴,先后选派13位骨干教师到一线驻帮,其中李红波老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彰显教育家精神与帮扶实效。

在对口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过程中,教师李红波主动请缨赴当地帮扶。两年间,在李红波的帮助下,台江职校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16名教师和18名学生获得各级奖项,并提出“三进三查三帮”学生管理制度,实现困难学生零辍学。2023年李红波被评为贵州职业教育最美教师。

在纳雍县中等职业学校,帮扶教师刘灿创新构建“协作示范-以帮代建-深度扶持”专业建设模式,协助学校成功申报护理专业,2024年9月招生82人。针对招生规模不足的困境,刘灿采取“县内团招、县外联招”策略,协助在全县29个乡镇、31所学校开展招生,使在校生人数从750人提升至2100人,增长近3倍。

在从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帮扶教师马蓓推进护理实训室建设,拟定适合护理专业发展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学院还大力推进中高职协同发展,合作中职学校从9所增至15所,贯通培养专业从1个拓展至12个,五年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3000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03 产业带动,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发展特色产业,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核心举措。贵州护理职院经过反复调研,因地制宜,帮助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力打造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孟晓彬与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垄源菌业、贵州渔米农业、贵州威门药业、广西熠然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

其中,贵州威门药业头花蓼良种圃制种基地落户哪嗙社区,发展20余户百姓参与种植,社区头花蓼种植总面积突破500亩,年度带动就业1000多人次;渔米农业公司建成标准化养殖鱼塘11口和2700平方米的鱼苗仓储物流分拣中心,年销售鱼苗10亿尾,产值达5000万元,带动50余人稳定就业。2024年7月,该项目作为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产业“大比武”观摩点,获得全县第三名的佳绩。社区合作社年收入突破50万元。

在另一边的龙场村,驻村第一书记包一明引进“神龙百草园”药旅研学项目,种植丹参、白花前胡、射干等中药材350余亩。项目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用50余万元,增加务工岗位50个并增收25万余元。学院先后5次邀请省农科所、贵州医科大学等单位专家实地进行产业指导,真正把“产业链”变成农民增收的“致富链”。


04 健康守护,医疗帮扶惠民生

依托卫生健康专业优势,贵州护理职院多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帮扶,组织师生定期赴帮扶点开展义诊、咨询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学院还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将自主研发的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软件无偿捐赠给龙场小学、哪嗙小学等单位,并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惠及师生400余人,为帮扶地区注入健康活力。

为解决洗马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该学院与洗马镇卫生院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卫生院工作的形式,补充基层卫生力量的同时,还为学院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平台。

296C7

党委副书记、院长江智霞在龙里县哪嗙小学亲自为小学生讲解心肺复苏术


05 文化浸润,培育文明新风尚

“欢迎来到我家乡,安排不周放宽怀……”“欢迎领导师生来我村,调研文化谋振兴……”2024年4月,在洗马镇文化联建活动暨乡村振兴工作调研座谈会上,当地传承人们用歌声表达对贵州护理职院的欢迎,随后学院布依山歌十八调学生表演队同样以歌声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愿景和信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明新风尚的孕育,不仅能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更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激发人们共建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学院除了与洗马镇共建布依山歌十八调传承基地外,还邀请非遗传承人王万菊担任学院外聘教师,推动“印苗刺绣”进校园、进课堂。

近年来,每逢重要传统节日,贵州护理职院便组织师生与当地群众共同开展“山歌伴飞新思想”、“金龙献瑞·齐乐龙场过新年”等文体活动,已累计组织300余名师生与当地群众同台演出,辐射观众2000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红色基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06 重农固本,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乡村振兴的帮扶工作开展中,贵州护理职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哪嗙社区,年产刺梨近百吨,但由于地势较高,刺梨成熟较晚,经常错过集中采购期。了解情况后,第一书记孟晓彬积极联系广州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平时收购价近8毛钱的价格收购15吨刺梨,并承诺每年增加订单,成功解决十几户村民的销售问题。

在龙场村,驻村第一书记包一明发现部分村民子女因无法承担亲子鉴定费用而未能落户,立即协调贵州警察学院实验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为13户村民减免费用2500元/户,节约经费3.2万余元,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

学院还大力开展“校农结合”工作,食堂采购本省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比例保持在98%以上。2021—2025年,面向省内脱贫地区采购农副产品比例始终保持在95%以上;年均投入近30万元,帮助采购哪嗙社区和龙场村滞销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拨付7万元帮助龙里县洗马镇龙场村实施订单水果玉米种植项目;2024年底,在校内设立乡村振兴农特产品销售点,通过线上下单、直销点取货模式,累计销售农产品17万余元,惠及70余户农户。

5E2E3

党委副书记吴忠红在头花蓼种植基地与农户深入交流


07使命接续,纾困解难启新程

2025年下半年,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在驻村帮扶干部轮换之际,进一步增派力量,新选派李明华、齐财华、周赟、程盛勇帮扶洗马镇,将驻村第一书记由2名增至4名,帮扶范围同步扩展至4个村;骨干教师杨婷到纳雍县中等职业学校接替刘灿进行帮扶。新任干部接棒奋进,在既有工作基础上持续深化为民服务。以哪嗙社区为例,新任第一书记齐财华接续推进前任孟晓彬引进的头花蓼产业,通过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培训、挂牌产学研实践基地、对接专家指导、签订保底订单等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有力促进农户增收,扎实助力乡村振兴。


结语

五年接续奋斗,五年春华秋实。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教育者的情怀、医者的仁心、奋斗者的姿态,在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高校的使命担当,为帮扶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帮扶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黔贵大地上继续书写“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总访问量:

|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