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东盟教育交流

当前位置: 首 页 > 合作交流 > 东盟教育交流 >正文

十五载开放育人 向未来谱写新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跨越山海牵手逐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23 作者: 浏览次数:


十五载用心耕耘,春华秋实;十五载真情互动,山海相依。


过去15年,贵州教育昂首阔步“走出去”,开放共享“请进来”,5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参会单位6000余个。


过去1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中国—东盟“1+10”合作,发展成为以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为主、辐射“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的“1+10+N”合作平台。


图片

贵州省高校学子与东盟留学生朝气蓬勃参加体育运动会


过去15年,借交流周平台“东风”,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多个合作联盟、研究中心和基地。教育为媒相通相融,跨越山海牵手逐梦,友谊之花四处绽放。


过去15年,交流周突破“周”的概念,活动覆盖全年、交流多地“开花”;从单一的教育“独唱”,发展为以教育合作“领唱”、多行业多领域“合唱”的大开放格局。


“贵州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快速发展,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有感于15周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动情地说。通过交流周的连续成功举办,贵州逐渐打开了对东盟、对世界更加开放的大门。


以教育为媒,交流周用15年的发展与实践践行了“平等互信、开放创新、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交流周精神。


“线上线下”交流全年“不断线”,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作为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的贵州,15年来不断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拓业态,用担当与行动谱写出精彩而厚重的新篇章。


携手前行 特色教育走出去


抱团出海,走出去。


2008年至今,贵州48所高校与东盟国家90余所高校、学术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20余所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互访、师生互换、科研合作、合作办学、共建中心、实验室、基地等实质性合作。


图片

东盟未来职业之星创新创业营


近年来,我省高校及教育机构与东盟国家院校及教育机构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双方互访交流频繁。来自中国、东盟及“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的5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交流周活动,累计参会单位6000余个;累计开展各类项目和活动400余项,为中国与东盟开展以教育为主、涵盖人文交流诸多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政府、学校、企业等共签订各类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1865份。


以昂首阔步的姿态“走出去”,贵州各校都在积极行动。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马德望省创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分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成立柬埔寨鲁班培训学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占巴塞建立合作,成立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文+技能”交通人才培训基地(老挝)……


15年“相处”,双方在互学互鉴中深化友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贵州教育虽开放起步晚、起点低,但随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连续成功举办,已朝着符合贵州教育总体发展和布局的道路疾步前进。


回眸过去,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发布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贵阳声明》;2017年第十届交流周开幕式上宣布通过《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第二届、第九届交流周上,分别宣布实施中国—东盟学生流动双十万计划和双十万升级版计划。


30300人双向留学、680份校际协议、23个合作办学、18个国际平台、5200人参加项目培训……伴随着交流周的每年成功举办,贵州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经验不断累积,成效不断显现,“数”果累累。


15年来,贵州教育开放育人,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展现了中国教育的跨越发展和文化自信。


精诚交流 合作共享请进来


牵手未来,请进来。


李风是老挝留学生,在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读研二,通过在中国的学习,如今的李风已能够用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流。


“学校附近高校聚集,学习氛围很浓厚,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幸福之地。很感谢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让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东盟学生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李风说,他希望毕业之后能够留在中国任教,促进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


图片

东盟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8·第十一届)


借助交流周这个平台,来自东盟各国的学子们,不远万里来到贵州,在各个高校励志求学、成长成才。他们在这里学习中国文化、结交贵州朋友、感受贵州特色。


自交流周放在贵州举办以来,贵州不断扩大影响与宣传面,让外界真正认识贵州,了解贵州教育。


2013年第六届交流周开幕式启动了“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后来又增设“贵州省丝绸之路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黔老奖学金”等项目,吸引外国学生来黔留学,激励更多外国学生特别是东盟国家学生来黔交流学习。


贵州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15年,来黔留学生人数23100余人次,其中东盟国家16200余人次。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专家学者、师生公派赴国(境)外交流访问、研学等7200余人次,其中赴东盟国家2500余人次。32所高校具有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3所。


一系列数据表明,贵州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正积极探索适合贵州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交流周的连续成功举办,无疑是数据增长和务实成效背后最重要的支撑。


贵州师范大学与交流周特邀伙伴国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的院校、机构,也搭建起了交流桥梁——“瑞士研究中心”“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汉语中心”“贵州师范大学—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俄语中心”等相继成立。


经过15年蓬勃发展,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交流周平台,不断扩大教育国际“朋友圈”,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访交流次数、人数不断增多,从每年100余人次增长到每年上千人次,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也提升了贵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双方通过互访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加强了务实合作。


借船出海 开放资源搭平台


夯实基础,搭平台。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职业教育逐渐成了交流周对外合作的重头戏。


互学互鉴,携手前行——中国—东盟青年携手未来论坛(2017·第十届)


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依托交流周平台影响力,贵州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2017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怀卡托国际学院成立,实现贵州高职高专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院长武斌儒说,希望通过交流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贵州智慧、贵州气质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贵州职业院校还先后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示范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交流周平台为贵州教育提供了对外开放的机会、开辟了渠道、引入了资源,帮助贵州教育融入合作、取得成效。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阿里巴巴全球跨境电商教育联盟、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旅游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交通职业教育国际联盟、中国—东盟医疗健康教育联盟等联盟工作机制先后成立。


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瑞士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东盟留学生服务中心(中国·贵州)、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汉语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大数据警务中心、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基地及研究中心先后建立,提升了贵州教育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


贵州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借船出海,举办国际会议、教育展和人才招聘会,积极宣传贵州,提升贵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际人才来黔就业创业。


贵州大学充分利用交流周平台优势,成立、参与国内外相关中心及联盟20余项。其中,由“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联合知名中资企业、行业协会、中外商会、各类企业联盟等发起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已在海外开设了8个办事处,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1100余名员工分布在国内外,推动各项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该联盟打造了数个校企合作办学精品项目,已在海外招收数百名国际学生。


目前,贵州48所高校与东盟国家90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通过交流周平台,贵州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建立合作项目或签署合作协议900余项。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经过15年蓬勃发展的重要平台,“衍生”出了一个个落地生根的“子平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贵州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模式、教育经验、教育制度中互学互鉴,为不断深化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增添活力、提升动力,带来红利。


山海相连 创新合作拓业态


2020年,贵州大学、老挝朗南塔师范学院与鸿泰农业有限公司参与了外交部澜湄专项基金项目——澜沧江—湄公河热带种养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投入经费230万元。


目前,该项目已开展线上农业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内容包括稻田养鱼技术、果树嫁接、动物疾病防控、饲料配方技术、牛蛙养殖等。培训老挝农业领域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师生、农民等近300人次,线上指导实践300余人次。


该项目还支持老挝朗南塔师范学院建设鱼塘孵化实验室和鱼塘孵化试验基地,试养罗非鱼、鲤鱼、草鱼以及大头鱼共计2万余尾;线上指导农户养鱼15万尾,养牛蛙6万余只;修建稻田养鱼基地140余亩,每亩稻田养殖鲤鱼苗50余斤,经过3个多月的无饲料喂养,每条鲤鱼平均增重四至五两,水稻增产15%;同时,还在鱼塘边开展莲子、柑橘和黄桃种植试验,农作物长势良好……


交流周从有到优,从教育“独唱”发展到多行业、多领域合作“齐唱”。当教育精神与开放气质交融,中国与东盟的交汇点在“多彩贵州”大地上奏响了山海相守的“合唱”。


15年来,交流周以规格高、覆盖广、形式丰、内容实、影响大、创新多、引领强、实效显等鲜明特色汇聚各方宾朋,活动精彩纷呈、项目高效务实,受到了各国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同、大力支持。交流周不再只是教育的交流,已实现创新合作、业态拓展。


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不断提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影响力,打造对外开放创新的服务平台。


贵州不仅在继续实施好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上下足功夫,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机制项目,更将目光围绕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等发展战略领域,开展交流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建成了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平台、青少年美育研学基地和艺术交流展示中心,并开展相关活动。


15年厚积薄发,开展了中国—东盟百名校长牵手未来系列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系列活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洽谈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六大品牌系列活动,打造了一批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项目。


8月22日,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正式启幕。职业教育系列活动、特殊教育国际论坛、“一带一路”校农结合、跨境电商助力湄公河国家经贸发展、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医学教育等37个项目,将在永久会址——贵州浓墨重彩举办。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


今后,中国与东盟将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利、利益更加融合,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续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搭建更加良好的“民心相通”之桥!

总访问量:

|

今日访问量: